文丨丁晓晓(融汇物产)
在运河之都济宁,一场始于煤炭、超越煤炭的转型正深刻重塑着企业与城市的命运。济宁能源发展集团,这个从年产21万吨的小煤矿起步的煤炭企业,如今在守护黑色“根脉”的同时,毅然举起“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”的大旗。这不是对煤炭主业的割裂,而是资源型煤炭企业对“资源终有尽时,转型方有未来”地深刻践行——唯有筑牢煤基底盘,方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。
一煤独大的警醒与运河航道的新坐标
煤炭,是济宁能源刻入基因的“生存密码”。五十余年来,从落陵煤矿的第一锹乌金,到如今核定产能超千万吨的大型煤炭集团,“乌金”不仅撑起了企业的成长,更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能源支撑。但煤炭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与环保约束的持续收紧,让“一煤独大”的风险日益凸显:单一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弱、附加值低、转型滞后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——这是所有资源型煤炭企业必须直面的“生存考题”。
转型的突破口,藏于煤炭运输息息相关的“航道”里。作为“运河之都”,济宁段京杭大运河是长江以北罕见的2000吨级航道,万吨级船队可通江达海,历来是煤炭南运的重要通道。济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广宇的判断直指核心:“煤炭企业的转型,不能丢了‘煤’的根基。复兴港航,本质是为煤炭找新销路、降运输本、拓产业链,让‘黑色黄金’通过蓝色航道增值增效。”历史与现实的交汇,让运河成为煤炭主业延伸的“新动脉”。
智能化筑牢煤基:转型的“压舱石”够硬
对煤炭企业而言,转型的底气首先来自主业的“强身健体”。济宁能源的选择是:用智能化为传统煤矿“换芯”,让老矿井焕发新动能。
在济宁能源的井下工作面,“无人则安、少人则优”已从理念变为现实。集团累计投入数十亿元推进“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、智能化无人”,建成9对一级标准化矿井:采掘面实现远程操控,矿工在地面调度室就能完成割煤、支护;智能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巡查,精准识别设备温度、瓦斯浓度等参数;自动化排水、通风系统实现故障自诊断——这些改造不仅让“黑脸白牙”的矿工形象成为历史,更带来实打实的效益:吨煤成本下降15%,回采率提升至85%以上,安全生产连续多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。
“挖煤卖煤”的老路早已被打破。围绕“煤”字做深产业链,是济宁能源巩固煤基的关键。煤电化一体化园区持续发力,将原煤转化为电力、化工产品,附加值提升30%以上;依托煤矿设备维护技术积累,海纳科技成功研发矿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,登陆新三板成为“煤矿智能装备专家”;落陵矿区旧址上,艾坦姆高端流体阀项目落地,利用的正是煤矿闲置厂房与熟练技术工人——这些实践证明:煤炭企业的转型,能从自身技术与资源中长出新产业。
港航物流破局:煤炭产业链的“延伸器”
港航物流的崛起,从来不是对煤炭的背离,而是煤炭产业链的“空间延伸”。梁山港的诞生,堪称煤炭企业盘活运输环节的经典案例。
这座从水洼中“挖”出来的港口,骨子里带着煤炭的基因。张广宇算过一笔煤炭账:济宁本地优质动力煤经运河外销至江浙电厂,每吨运输成本较铁路降低40元;同时,将山西、陕西的低价原料煤通过运河运入本地煤化工园区,吨煤采购成本下降35元。“一进一出”的煤炭对流,让梁山港成为煤炭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,年煤炭吞吐量迅速突破2000万吨。
以梁山港为核心,济宁能源整合周边港口,形成“亿吨级煤炭物流圈”:港口不仅装卸煤炭,更延伸出煤炭仓储、配煤、贸易等服务,将单一运输节点变成“煤炭供应链集成中心”。目前,港航板块中70%的业务与煤炭及煤化工产品相关,每年为集团降低煤炭运输成本超8亿元,带动煤炭贸易额增长40%——这正是煤炭企业“以港促煤、以煤兴港”的协同效应。
矿工的转型:从井下到岸边的技能传承
转型的深层密码,藏在产业工人的技能迭代里。宋文庆的故事,是煤炭人适应时代的生动注脚。
2022年前,她是落陵煤矿洗衣房的女工,每天清洗的矿工服上总沾着煤尘;如今,她是龙拱港智能控制中心的“领头雁”,操控着江北最大智慧化内河集装箱港口的自动化轨道吊。这场转变,始于煤矿智能化转型带来的人员优化,更源于煤炭工人特有的韧性。
“煤矿教我的‘精准’,在港口用得上。”宋文庆说。井下设备维护要求的“毫米级误差”,让她快速掌握轨道吊的远程操控精度;煤矿夜班培养的专注力,让她能连续4小时监控四台设备。两个月的培训里,她带着煤矿工人的“较真”,把操作手册翻到卷边,最终带领“娘子军”创下“两分钟完成一套装船作业、人工干预准确率100%”的成绩,远控效率较初期提升80%。
从清洗带煤尘的工装到操控智能吊机,宋文庆们的转型,印证了一个真理:煤炭企业培养的严谨、坚韧与技能,是转型中最宝贵的“无形资产”。
雁阵齐飞:煤炭企业的“破圈”与“守正”
历经五十余年迭代,济宁能源已从单一煤炭开采企业,成长为“煤电为基、港航赋能、高端制造点睛、贸易联动”的综合能源集团:2024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第322位,入选国务院国资委“双百企业”,其改革转型路径被纳入煤炭行业国企改革案例。
如今的济宁能源,左手紧握煤炭煤电化“压舱石”,右手挥好港航物流“延伸器”,脚下踩着高端制造“新跳板”。它用实践回答了煤炭行业的核心命题:资源型煤炭企业的转型,不是抛弃煤炭,而是通过技术升级让煤炭主业更高效、通过产业链延伸让煤炭价值更大化、通过新业态融合让发展空间更广阔。
从守望黑色矿山到奔赴蓝色江海,济宁能源的转型,是一曲煤炭企业与时代同频的变奏曲。其“融汇四海,能济天下”的新使命中,既有对煤炭主业的坚守,更有对“煤炭企业如何突破资源瓶颈”的行业探索——这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未来,更关乎无数资源型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